刘邦杀了多少开国功臣 君王和异姓王之间的矛盾

刘邦杀了多少开国功臣?封建时代的帝王,对于杀功臣一事,大多是要巩固君权,为了君主集中制,清除掉一些功高盖主的大臣名将。刘邦也的确是杀害或者逼反了一些功臣,不过刘邦时代有特殊性,西汉建国之初,主要矛盾是...

刘邦杀了多少开国功臣?封建时代的帝王,对于杀功臣一事,大多是要巩固君权,为了君主集中制,清除掉一些功高盖主的大臣名将。刘邦也的确是杀害或者逼反了一些功臣,不过刘邦时代有特殊性,西汉建国之初,主要矛盾是君王和异姓王之间的矛盾,当时分封这些王,是刘邦的无奈和缓冲之举,必定要清除的。白马盟誓后,除了吕后乱政这段时间,接下来就是郡国制和分封制的矛盾,君权和相权的矛盾,这两个矛盾并行。所以,有周勃差点掉脑袋,还有汉景帝时期的“七王之乱”和周亚夫被免而绝食去世之事。于是,催生出了汉武帝“推恩令”和中朝制度。

刘邦杀了多少开国功臣 君王和异姓王之间的矛盾

(君权和诸侯王的矛盾延续到汉武帝时期的“推恩令”)

而这条脉络,包括刘邦的清除功臣,都始于秦末天下大乱,刘邦重新统一天下,并建立西汉开始说起。秦始皇统一六国,文化上并没有形成一统,结果秦朝的统治时期很短。那时原六国人们还带着原有的文化属性,特别是楚,赵,齐三国,因此,这几个地方在秦末的反抗最为强烈。但是,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统一的趋势已经开始形成,问题是阻碍天下一统的,是文化属性上原西周“分封制”和战国时期诸侯旧有,残余的概念。

刘邦杀了多少开国功臣 君王和异姓王之间的矛盾

(霸王分封)

因此,楚霸王的处理方式简单,粗暴。他直接分封了十八路诸侯,再以“霸主”的身份控制这些诸侯,结果引起更大的纷争。而天下的老百姓自战国以来,没有得到真正的“休养生息”,项羽自然也失去了民心基础。所以,历史选择了刘邦,刘邦的处理方式显然要缓和很多。他实行郡国制和分封制并行的缓冲手段,既让天下形成一统,也让这些手握重兵的诸侯得到安抚,更重要的是缓和了“统一和旧有概念”的矛盾。

刘邦杀了多少开国功臣 君王和异姓王之间的矛盾

但是,分封的异姓诸侯王的地盘比中央控制的郡县地盘还要大,这就是君权和诸侯王的矛盾,如果不处理,只会变成第二个东周。随着西汉的统治稳固,人心思定,刘邦就着手处理这些诸侯王了,包括韩,韩王信等人,就连“老伙伴”卢琯都自危而投降匈奴,这就是人们说的刘邦清除功臣了。白马盟誓后,分封制下的诸侯王成了刘氏一族的地盘,消除了君权和诸侯王间的矛盾,君权和相权的冲突就比较明显了。当然,这个相权不止说丞相一级,也包括其他的有能力,资历,权力的文臣武将,还有同姓诸侯王和君权的矛盾。不过,那时刘邦已经没有精力处理了,只能留给后世。

刘邦杀了多少开国功臣 君王和异姓王之间的矛盾

因此,说刘邦杀光功臣的,显然不对,刘邦是异姓王清除得一干二净倒是真的,这是有时代形成的原因。

既然是有功之臣,就注定了不能轻易杀之,否则不能服众,失了人心。放眼刘邦的所作所为,猜疑、忌惮是他的本性。待统一天下后,刘邦更是无耻到了极点,妥妥小人得志的表现,为后世开国帝王树立了不好的典范,从而遗祸了数千年,同时也污染了帝王的道德水准。说句不好听的,刘邦卸磨杀驴,兔死狗烹,深刻阐述了什么叫帝王的险恶用心,自私自利。而后世之帝王有模学样,又杀害了多少有功之臣,简直被权力迷瞎了眼啊!

或许,有些人急于洗白,谓之“为了天下,不得不为”,却真是可笑至极。一方面,没有“有功之臣”的辅佐,你刘邦那来的天下,靠你一个人吗?没有将士们的冲锋陷阵,一个人能掀起什么风浪,还是洗洗睡吧!另一方面,冠以“为了天下”就能够不顾手足之情、同袍之意,肆意杀害处置吗?未免有点太过了吧!良心被狗给吃了,也都说不通啊!何况,真是“为了天下”吗?恐怕不尽然吧!毕竟家天下,而非公天下。如此看来,以“为了天下”做口号,怎么看都是假的,倒是很容易掩盖了杀害“有功之臣”的本质,顺便为自己编了一个幌子、一套说辞而已。

诚然,刘邦这么做,不可避免。毕竟在哪个时代,社会环境就是如此,刘邦也是为了自己着想,便杀害了那一些“有功之臣”。深究其目的,无非就是巩固自己的统治,刘氏的天下。但是,维护封建统治,不一定非的如此做,还可以有其他做法。因而,刘邦由此遭受众人不喜,那就无可厚非,咎由自取罢了。

总之,刘邦这么做非常不对,伤了很多人的心。更为重要的是,于道德角度而言,完全立不了足,过河拆桥。

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平民出身的天子,他能夺取天下,与其重视人才有关。刘邦肯定有他的优点,但为什么建立西汉后刘邦杀了不少功臣?俗话说“小朋友爱分对错,大人只看利弊”。看问题有两面,这世间的事情也是这样,本就没有对错、好坏之分,只有利与弊。我们在分析历史人物以及相关的事件时,可以将此作为一个参考。

刘邦并非宵小之辈,相反,他胸襟宽广、为人豪迈,“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就是他的名句。对于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他曾谦虚的说“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看看,刘邦并不是一个过河拆桥、卸磨杀驴之人,他是很爱才、惜才的皇帝。

对于后来刘邦清除功臣,在我们局外人的眼中,当然会觉得过于残酷无情,是不对的。但如果站在当事人刘邦的角度,又会得出不同的看法,是非常正确的决策。西汉初期的政治格局,是刘邦统治的西汉中央政权,与多个异姓诸侯如韩信、彭越、英布等封国并存,共治天下的局面。刘邦只是名义上的皇帝,天下只是名义上的统一,各个诸侯封国,依旧是独立自治的状态。可想而知,这样的格局非常不利于刘邦的统治地位,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被颠覆。为了消除这种隐患,刘邦自然就开始着手处理异姓诸侯王的问题。需要明确的是,刘邦清除功臣,是有一个标准的。他不是将所有的功臣都清除了,而是清除那些图谋不轨、有谋反心思的功臣。这些被清理的功臣当中,有的真是因为造反失败被清理,有的则是受刘邦的猜忌而被逼反,也就是说有的人是无辜的。清除有问题的功臣,能够让刘邦维护并且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汉初三杰中,张良、萧何得以善终,刘邦并没有杀他们,而韩信被诛三族,这个韩信得找找自己的原因了。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很多的事情,尽管刘邦本人并不想这样做,但是他所处的位置,又必须让他做出这样的决定。

古代的有功之臣,功成身退才是大智慧,权利只应该皇帝才有。对于历史事件,不能用简单的对错就给它下定论。要不怎么说“慈不掌兵、义不经商、仁不从政、善不为官、情不立事。”

治理国家不是过家家,也不像“治大国如烹小鲜”说的那么简单。在一片混乱中,不是官二代,也不是富二代的刘邦,从沛县出发,直到建立大汉王朝,显示了他的智慧。为了坐稳江,清除功臣排除异己,做法无所谓对错,让谁也要那么干。

刘邦虽然带着大家把秦推翻了,一代枭雄楚霸王项羽也抱着心爱女人在乌江自刎了,可是手下这些老兄弟并不服气。

1.有些出道早,出身好的哥们是不甘心的。

项羽带领诸侯推翻秦,刘邦狡猾率先攻入关中,被封为汉王。同时期封黥布为九江王,番君吴芮为衡山王,封燕将臧荼为燕王。原来都是平起平坐的,现在你坐在上面吆五喝六,心里肯定是不服的。

刘邦杀了多少开国功臣 君王和异姓王之间的矛盾

黥布、吴芮、藏荼先后不服气,带兵造反了,正好和了刘邦的心,也就被灭了。

2.虚伪的刘邦卸磨杀驴

像韩信在刘邦建立大汉王朝中,立下汗马功劳,每紧要关头都是哥们儿冲在最前面。现在国家安宁了,这样的人多危险啊。于是在刘邦出差时,一代名将遭到了吕后的算计。

3.刘邦出身低微,不少人心里不服

从秦朝开始的历史,对武将都是用你的时候上,不用的时候乖。打江山是哥们儿,享太平下场都比较凄惨。

刘邦杀了多少开国功臣 君王和异姓王之间的矛盾

天下初定后,一天刘邦站在洛阳南宫的台阶向下望,一帮武将聚在一起窃窃私语。刘邦问张良,张良说,他们感觉没有分封,没有得到赏赐,商量着造反。

刘邦百思不得其解,国家初定怎么都想着自己呢?这里面也包括他最痛恨的雍齿,刘邦刚起兵时,雍齿留守后方,前方打仗归来,不成想这老兄投降别人了。当时兵荒马乱,刘邦也见怪不怪,可是雍齿竟然三次出走,三次归来,想想脸皮也真的够厚。

刘邦杀了多少开国功臣 君王和异姓王之间的矛盾

张良建议刘邦就先封这个雍齿,其他人看到皇上把最恨得人都封了,也就没有再议论的了!

正是百废待兴的时候,刘邦看到这样的情况能安心吗?刘邦安下决心,国家安定了一个个收拾你们!

上一篇:张显宗我牙疼什么梗下一句 牙疼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岳云鹏的助理冲冲是谁 明星的助理和经纪人一回事吗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