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真相 真实的情况究竟是怎样的

秦始皇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的封建帝王,其平定六合、扫荡中原的的丰功伟绩值得后世称赞,然而统一天下后,他施暴政、执酷刑、虐百姓种种行为又把他塑造成了一代暴君,秦经二世而亡,庞大的秦帝国只存在...

秦始皇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的封建帝王,其平定六合、扫荡中原的的丰功伟绩值得后世称赞,然而统一天下后,他施暴政、执酷刑、虐百姓种种行为又把他塑造成了一代暴君,秦经二世而亡,庞大的秦帝国只存在了十四年便轰然倒塌,后世把秦朝这么快就土崩瓦解的原因大部分都归罪于秦始皇的暴政,而焚书坑儒更是他倒行逆施的有力证据,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真相,历史上真实的情况究竟是怎样的呢?其实,焚书坑儒应该算是两个独立的事件,且听小编娓娓道来:

一、焚书

导火索:一场关于分封制和郡县制孰优孰劣的朝堂之辩

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仆射周青臣进颂曰:“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始皇悦。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始皇下其议。《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真相 真实的情况究竟是怎样的

秦始皇三十四年,一场盛大的酒宴在咸阳宫中隆重举行,这天正是秦始皇46岁的生辰,咸阳宫中一派喜气洋洋之象,七十位博士上前为皇帝敬酒献祝寿词,秦始皇高居殿上,藐视诸生,心理很是受用。这时,一位叫做周青臣的大臣走上前去,拍皇帝的马屁:以前秦国地处西陲,土地不过千里,全靠陛下神灵圣明,赶走蛮夷,平定天下,日月所照之处无不臣服。之后废诸侯设郡县,人人安居乐业,没有战争的祸患,天下万代相传,可以称得上前无古人,没有谁能比得上陛下的功劳。

虽然明知道这是周青臣的一番奉承之话,但是这番贺词说的也都是事实,秦始皇听了还是很高兴。突然,一位齐地的博士淳于越应声而起,朗朗说道:我听说殷商统治天下一千多年,仰仗的就是分封王室子弟和功臣作为自己的屏障。如今陛下拥有整个国家,而您的子弟却都是平民百姓,这样一旦后世出现像田常、六卿那样的叛臣,陛下您就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到时候谁会来勤王呢?凡事不效法古人而能长久的还没有听说过,刚才周青臣当面奉承您,这是加重陛下的过失,这样的人绝对不能留。

淳于越之所以会说出这样一番话是因为他总结齐国“田氏代齐”的教训得出的结论。齐国始封之君是周朝的开国功臣姜太公,所以齐国国君都是姜姓,田氏来到齐国后采用小斗进、大斗出的方式迅速都买民心,齐国百姓纷纷投奔到田氏门下,田氏的权力与日俱增,最终铲除了其他公族的势力,代替姜姓成为新任齐国国君,这是中国历史上由一家非公族的卿族取代国君的典型事例。

有此前车之鉴,淳于越担心没有进行分封的秦朝,也会出现类似“田氏代齐”的事件,说了这么一大通淳于越的观点就是想要废黜郡县制,恢复分封制。

忠言逆耳,淳于越本是出于一片好心,为大秦朝的千秋万代考虑,但是对于好大喜功的秦始皇却是给他泼了一盆冷水,本来自己统一天下,创下这万世基业,享受着歌舞升平,心情正好呢,这个半路跳出来的儒生却出来扫兴,但是生气的秦始皇还是给他留了一个面子,并没有当即发作暴怒,而是交由廷议。

焚书令颁布:李斯推波助澜秦始皇采纳执行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真相 真实的情况究竟是怎样的这时候丞相李斯第一个站出来反驳,李斯与淳于越针锋相对,主要论证了三个方面:

第一,法今不法古。五帝的治国之道并非世代相袭,夏商周三代的制度也并非完全相同,这不是五帝、三朝有意要标新立异,而是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治国之法也会与时俱进。如今时代变了,今日不同往昔,陛下创下这不朽之功,本来就不是愚蠢的儒生们所能理解的。何况淳于越说的是夏商周三代的事,哪里值得效法呢?从前诸侯相争,广招游士,现在天下平定,法令都出自陛下一人,老百姓就应该致力于农工生产,士人就应该学习法令刑禁,各自守好自己的本分。

第二,禁私学灭异说。现在的儒生们不学习今人却要效法古人,非议当世,扰乱民心。我斗胆说一句:过去天下分散紊乱,没有人能统一,因此诸侯群起,议古非今,虚言妄实,人们只知道用自己所学的东西诽谤圣上确立的新制。如今皇帝一统天下,分辨是非,可是私学却非议法令,致使人们一听到皇上的诏令就妄加议论,不是心非,就是巷议。儒生们为了标新立异,在皇帝面前夸耀自己,在民众中带头制造谣言,如果不加以禁止,有损皇帝威严,容易结党营私,因此,禁止才是上策。

第三,焚诗书处极刑。建议把不是秦国史官写的典籍全部焚毁;不是博士官职务的需要,各地藏匿的《诗》《书》和诸子百家之书都要交给地方官员一起烧掉;有敢于谈论《诗经》、《尚书》的处死;借古非今的满门抄斩;官员如果包庇同罪论处;命令下达三十天仍不烧书的,要受黥刑,发配边疆,白天防寇、晚上筑城;医药、占卜、种植之类的书可以保存下来;如果有人要学习法令,就跟着官吏们学习。

李斯的反驳总体来说就是皇帝怎么说,下边就怎么做,虽说有谏言这么一说,也别拿着鸡毛当令箭,皇帝有什么政令执行就行,不要妄加议论,更不许借古讽今,在群众中发表不当言论,扰乱民心。诸子百家的书籍都是妖言惑众,没什么可学的,都要烧掉,想学习的跟着官吏们学习法令就行,总之就是要听取皇帝一家之言即可,控制民间舆论。李斯的观点很符合崇尚专制的秦始皇的胃口,于是秦始皇下令:就这么办,给我烧!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就这样开始了。

二、坑儒

导火索:两个方士的非议

侯生卢生相与谋曰:“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於上。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上不闻过而日骄,下慑伏谩欺以取容。秦法,不得兼方不验,辄死。然候星气者至三百人,皆良士,畏忌讳谀,不敢端言其过。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於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贪於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於是乃亡去。《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真相 真实的情况究竟是怎样的

秦始皇三十二年,秦始皇在进行第四次巡游之时,在北方边地遇到了燕人卢生。此时享受着无上尊贵和人间繁华的秦始皇开始想要求仙访药,妄图长生不老,永享人间富贵,在派了徐福去寻访三神之后,又派了卢生去寻找仙药,之后求仙心切的秦始皇又陆续派了韩众、侯生、石生等一批人去寻找长生不老之药。

三年之后,找不到仙药的卢生把原因归咎于皇帝行踪暴露,因此建议秦始皇隐匿自己的行踪,以免打扰真人光临。之后就发生了秦始皇的随从向李斯泄露皇帝不满他车队盛大的事件,在秦始皇知道自己身边人有人泄密之后,就处死了当天在自己身边听到自己表达对丞相不满的所有侍从。

焚书和处死侍从这两件事,让求仙未果的卢生和侯生害怕了,他们担心厄运会降临到自己的头上,担心因为找不到仙药秦始皇会处罚他们,于是这两个人就聚在一起议论起了朝政和秦始皇,议论的焦点有三个方面:秦始皇的为人、秦始皇的为政、秦始皇的求药。

①、秦始皇的为人。卢生和侯生认为,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志得意满,认为自古以来无人能赶上自己的功绩,因此刚愎自用,听不进去任何人的意见。朝中虽然有博士七十人,但都形同虚设,丞相大臣也都是按照皇帝的旨意奉命行事,天下之事,无论大小,都由皇帝一人拍板决定,秦始皇就是一个自以为是、迷恋权力的专制帝王。

②、秦始皇的为政。博士和朝臣都成了摆设,只有一种人得到了秦始皇的重用,就是狱吏,狱吏们通过严刑峻法、刑罚杀戮来确立秦始皇的威望,因此很多狱吏都得到了秦始皇的宠幸。朝中大臣们害怕丢官被杀,没有一个人敢给秦始皇提出不同意见,长此以往,在上位者听不到不同的声音会助长他的嚣张气焰,处下位者通过欺骗皇帝博取任,朝政必将一片混乱。

③、秦始皇的求药。卢生和侯生本来是秦始皇追求长生不老的重要依靠对象,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帮秦始皇求仙问药,但是在他们看来,这样一个刚愎自用、迷恋权势的君主,是不值得他们为其奔走的。于是经过商量,俩人觉得再在秦始皇身边待下去必定会有性命之忧,就悄悄逃跑了。

下令坑儒:秦始皇暴怒坑杀四百六十人

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今闻韩众去不报,徐巿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奸利相告日闻。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訞言以乱黔首。”於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皆阬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後。《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真相 真实的情况究竟是怎样的

由于保密工作做得不好,卢生和侯生背后议论秦始皇的话被人告发了,此事非同小可,而且他们二人还畏罪潜逃,秦始皇震怒。之后秦始皇历数方术之罪:我征召大批博士和方士想任用他们振兴太平,现在韩众竟然不辞而别;徐福花费千万,却始终没有找到仙药,现在还杳无音讯;我对卢生很尊重,也给了他丰厚的赏赐,如今他们却反过来诽谤我。我派人去查访了,这些人居然在咸阳城妖言惑众,扰乱民心。

接下来,秦始皇派人进行了大搜捕,大巡查,被捕诸生又相互揭发,牵连了四百六十人,秦始皇便将这四百六十人全部活埋,并昭告天下,以此为戒。皇长子扶苏向秦始皇建议到:天下刚刚平定,远方百姓尚未宾服,诸生都是诵读孔子的读书人,陛下用重典加以处罚,恐怕会引发天下的不安。这番话秦始皇根本就听不进去,还将扶苏发配到蒙恬的长城军团当了监军。

这就是“坑儒”事件的始末。

三、焚书坑儒的目的

大肆焚烧先秦诸子百家学说,残酷坑杀方士诸生,焚书坑儒其实是统一思想领域的一场政治运动,秦始皇之所以要这么做有以下几个目的:

第一,统一思想领域维护专制统治。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在政治上废分封、设郡县;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化上统一文字。这些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措施都是巩固统治的需要,但是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状态仍然以它的惯性存在着,大秦帝国在思想领域并没有形成统一,而只有思想领域的统一才能保证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统一更加行之有效。

当时整个社会盛行儒家和法家两种思想,儒家相比保守,多主张效法古人,推崇周朝的礼制,秦始皇统一天下后采取的各项措施都是创新的,是新事物,不符合儒家理念。从哲学上说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必定要经过一番艰苦的斗争,因此众儒生都对新法议论纷纷,这对于刚刚统一的秦朝来说儒生们的不同声音就是对新法的威胁,就是蛊惑民心,会致使新法执行不畅,最终会威胁到秦始皇的专制集权统治,所以淳于越咸阳殿上的发难、几个江湖术士的欺骗,让秦始皇找到了一个推行思想运动的切入点,这都是为维护统治而服务的。

第二,实行文化专制大搞愚民政策。焚书事件是有目的的文化专制,坑儒虽然有带有一定的冲动性,但是以大肆屠杀来控制舆论是更为典型的文化专制。淳于越的错误在于他没有认清秦始皇的真面目,他还以为赵政还停留在秦王时的虚心求教,而实际上统一六国后的他早已膨胀不已,认为天下唯我独尊,由此说明秦朝的博士们还没有适应秦始皇的文化专制。

秦始皇妄图用焚书的办法杜绝博士们的不同意见,杜绝世人对朝政的评议,禁止老百姓学习,大搞愚民政策,在他看来,士人们就是看的书太多太杂,才会产生各种言论,为了控制舆论,他把除秦国写的以外的书籍全部烧毁,这样才能从根源上控制民众的思想,让他们只要照着自己颁布的政令执行就行,其他的毋需多言,说到底还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

四、达达令说

有一首无名氏写的《焚书坑》写道:“焚书只是要人愚,人未愚时国已墟;惟有一人愚不得,又从黄石授兵书”。秦始皇的焚书本来就是想要搞愚民政策,结果却事与愿违,人未愚而国已灭。因为秦始皇虽然禁止整个天下人读书,却挡不住“一人”不愚,他就是刘邦手下第一谋士张良,张良从黄石公那里读了兵书,知道如何运筹帷幄,推翻暴秦,仅此一人就足以置秦朝于死地,真是莫大的反讽。

历史往往与统治者的初衷背道而驰,秦始皇焚诗书、坑术士,强制推行文化专制和愚民政策,本来是想进一步巩固大秦的统治,结果,却让天下的读书人都站到了它的对立面,进一步失去了民心,为大秦帝国的最后灭亡又添了一把稻草。所以当陈胜、吴广起义之时,众多的读书人纷纷加入到反秦队伍里,成为推翻秦帝国的一支重要力量,这是秦始皇怎么也想不到的结局,从这点来说焚书坑儒绝对是一个错误的决定,秦始皇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上一篇:量子力学被证实生命就毫无意义 量子现象背后的本质
下一篇:冻干粉用完了要洗脸吗 使用后不需要洗脸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