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乱华的五个少数民族 又是如何发生的呢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比较动乱的时期,一时间,群英荟萃,你方唱罢我登场,城头变换大王旗。一个动乱的时代,也是新鲜血液融入的时代,思想文化上,佛教兴盛,石窟艺术在北方达到登峰造极,南朝的四百八十寺也在风...

五胡乱华的五个少数民族 又是如何发生的呢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比较动乱的时期,一时间,群英荟萃,你方唱罢我登场,城头变换大王旗。一个动乱的时代,也是新鲜血液融入的时代,思想文化上,佛教兴盛,石窟艺术在北方达到登峰造极,南朝的四百八十寺也在风雨耸立。道教崛起,炼丹,制药,五台等等道观香火不断。以竹林七贤,以王谢为代表的儒学不断重新找回自我。多元而宽容的文化,必然会形成宽容的社会风气。

五胡乱华的五个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少数民族,站在中国北方舞台的中央。先后建立五胡十六国,以至于隋唐的血统里都留着他们的血统。中华民族在隋唐再次站在历史的浪尖,早就辉煌盛世经济、政治、文化。
五胡乱华的五个少数民族 又是如何发生的呢

1.匈奴

在五胡十六国时期建立了前赵政权。
匈奴影响了当时的中国和欧亚大陆的历史进程,《史记》、《汉书》和欧洲的中世纪史书均留有些记载。

南匈奴屯居朔方、五原、云中(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等郡,东汉末分为五部。在魏晋南北朝以及后来逐渐融进汉族,唐宋已经不可分开,彻底汉化。
北匈奴远走欧洲,一部分在高加索,一部分在中伏尔加河地区(今天的俄罗斯鞑靼自治共和国),一部分在下多瑙河(今天的保加利亚),一部分在中多瑙河(今天的匈牙利)。中亚匈奴,一部分与图兰低地民族融合(中亚两河地区),一部分在阿富汗山区,一部分在印度旁遮普邦。 在3世纪末,这个几乎消失了的民族突然又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内,东征西讨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匈奴人于350年左右进入了欧洲.北匈奴人向东欧迁徙,公元406年,匈奴人最伟大的领袖阿提拉降生,他成人后率领匈奴铁骑东征西战,占领了东欧大部分地带,降服东罗马帝国,威胁西罗马帝国,公元451在和西罗马的帝国的沙隆会战中,差点灭亡了西罗马帝国,但是阿提拉英年早逝,庞大的匈奴帝国土崩瓦解,一部分人被东哥特人同化,一部分人被罗马人同化,一部分人被古日耳曼人同化,一部分人被北欧人同化,匈奴王阿提拉的丰功伟绩在哥特人和北欧人的种族历史中被流传,写入他们的史册,现在的匈牙利人也是欧化的匈奴人的后裔,所以匈奴人被同化灭族了,匈奴人的后裔及与欧洲人和中国人民族关系,有很大的考证价值。五胡乱华的五个少数民族 又是如何发生的呢

2.鲜卑

拓跋部於5世纪中建立北魏王朝,统治北部中国达140馀年,并竭力促使鲜卑人汉化。内迁的鲜卑人则逐渐转向农业并与汉族融合。鲜卑南迁与西迁后,复与匈奴。丁零、乌桓、汉人等混血而形成许多新的部族。晋与十六国时期,鲜卑中的慕客氏、宇文氏、段氏、乞伏氏和拓跋氏(秃发氏展甘青间,实与拓跋同源,同音异译),都曾与汉人及其他民族中的统治阶级结成雄据一方的政治势力,而慕容氏曾建立前燕、后燕、西燕、南燕,乞伏氏曾建立西秦,秃发氏曾建立南凉等割据政权。拓跋氏先建立代国,后终于统一北部中国,成为南北朝时强大的北魏王朝,北魏分裂为东、西魏之后,鲜卑化的汉人高氏,与鲜卑宇文氏分别建立北齐、北周。另有出自慕容氏的吐谷浑,自辽西迁至陇上,在羌人地区形成吐谷浑部,鲜卑贵族居统治地位,而被统治者为羌人(见羌)诸部,直到唐代初叶才被吐蕃所灭。晋与十六国以及南北朝时期,各民族在互相交往与斗争中而自然同化。尤其北魏(386~534)在统一中国北部过程中和统治148年的年代里,尽量吸收中原汉人先进文化,使鲜卑贵族与汉人名门大姓结合,并吸收到统治集团之中。而孝文帝时的一系列改革,使鲜卑人进一步封建化,北魏制度也完全中央集权化。同时鲜卑人将许多有益于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在其改革过程中,与中原固有制度相结合,形成了一些对后世有重大影响的制度,如北魏均田制、北周府兵制,均为隋、唐两朝所承袭。

隋唐以来,鲜卑已不再作为政治实体和民族实体存在,但他们的后裔却在这两个朝代居于重要地位。隋唐的建国者杨、李二家即是鲜卑化的汉人,而他们的母、妻又是汉化的鲜卑人。至于两朝的达官显宦有很多鲜卑人--位至宰相的就有20余人,其他如尚书、侍郎,地方上的都督、刺史,更不胜枚举。这不仅表明了这时北方与中原的民族融合的深度,也显示了鲜卑人在社会重要性方面的广度,如隋代筑造学家宇文恺,《切韵》作者陆法言,唐初权相长孙无忌中唐诗人元稹,直至金末元初文学家元好问等,都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

3.羯

后赵石勒出身于此部族,原隶属于南匈奴,中国史书将他们归类于杂胡。冉魏政权时代,号召汉人对羯胡进行种族灭绝,山西羯人遭屠杀后,幸存者融入汉人族群,此后灭族。

4.氐

东汉末,群雄割据,争战连年。氐区介于曹操、刘备两集团之间,往往成为两者争夺人力物力的对象。氐族豪帅亦乘机而起,在武都地区形成四股势力:一是兴国氐王阿贵,居兴国城(今甘肃省秦安县东北);二是百顷氐王杨千万,居仇池山(今甘肃省西和县西南,一说成县西北);三是下辨(或作下辩,治今甘肃省成县西,时称武街城)等地氐帅雷定等七部(各氐王皆拥有氐众万余落);四是河池(治今甘肃省徽县西银杏镇)附近氐王窦茂,拥氐众万余人。四者各自称雄,不附汉、魏。211年(东汉建安十六年),阿贵、杨千万等随马超反曹操。越两年,操命夏侯渊西征。次年,灭阿贵,千万率众投马超,随超南入蜀,投奔刘备。其部落不能去者皆降于操,操对被征服之氐人区别对待,“前后两端者”,徒置于扶风、美阳;“守善者”,分留天水、南安界。 215年(东汉建安二十年),曹操领兵征讨汉中张鲁,将自武都入氐,氐人塞道,被操遣将击破之。操自陈仓出散关至河池,窦茂率众据险抵抗,为操攻灭。次年,夏侯渊“还击武都氐羌下辩,收氐谷十余万斛”。219年(建安二十四年),曹操至汉中,以夏侯渊已被刘备所杀,武都孤远,恐氐部为备军所用,遂令雍州刺史张既至武都,徒氐人5万余落出居扶风、天水二郡界内。未几,刘备占领汉中,进逼下辩,魏武都太守杨阜又前后徙武都汉民、氐、傁(或作氐傁)万余户于京兆、、雍、天水、南安、广魏等郡县之内。从220年(东汉建安二十五年)至240年(曹魏正始元年),武都郡的氐人被强制迁徙或归附曹魏者又有3000余落及6000余人,被安置于关中。在魏蜀争夺中,也有一些氐人徙居蜀汉。因而,至魏晋,氐人除原在武都、阴平二郡外,又在关中、陇右一些郡县形成与汉人及其它各族交错杂处的聚居区,最后融入汉族之中。

5.羌

三国时,河西诸羌和武都、阴平的羌部分别降属魏、蜀。魏、蜀相互攻伐,都征召羌军参加作战,许多羌人迁入了陇、蜀、秦、雍之地。西晋时,杂居关中的羌人为数甚众,多成为地主官僚的佃客、奴婢、备受压迫欺凌,怨恨很深。
  
主要分布于中国西部(现甘肃、青海、四川一带)的异族,或是以游牧为主的汉藏语系民族,曾经多次于东汉末年造反作乱。
  
东汉以后,羌族趁着局势大乱之际大举侵入了凉州领域并定居下来,开始与汉人杂居。当时羌族与当地的豪族联手,或是独力举兵发动叛乱,让东汉政权头痛不已。
  
到了公元一八四年,异族中有位叫做北宫伯玉的人联合了汉人的边章与韩遂,伙同先零羌发起了叛乱。叛乱的领导分子不断更替,最后以马腾父子两人为首。此后羌族更是经常与其联手,共同叛乱。
  
惠帝元康六年(296),冯翊、北地两郡之马兰羌与匈奴人一起造反;不久,秦、雍羌人与氐人俱反,推氐帅齐万年为帝,有众七万,大败晋军于六陌(今陕西乾县东北),至元康九年才被平定。于是江统上《徙戎论》,请徙冯翊、北地、新平、安定诸郡羌人于河湟,以免腹心之患,但未被采纳。怀帝永嘉中(307~313),南安郡烧当羌人姚弋仲东迁扶风境,从者数万。后其子姚苌叛前秦自立,建后秦国(384年)。魏晋南北朝时期,入居内地的羌人与汉族杂居,经营农业,逐渐融合于汉族。唐代,党项羌从青海迁夏州等地,至宋代建立了西夏国,后亡于蒙古。元代,他们大部分也与汉族融合。居住在岷江上游的羌人部落(汉时称冉、駹),自汉以来多归属中原王朝管辖,其中大部分渐同化于汉族和藏族,一部分得以保存下来,形成今天的羌族。

五胡乱华的五个少数民族 又是如何发生的呢

“五胡乱华”也称“永嘉之乱”,开始于316年,结束于公元439年。这段历史时期,在中原地区陆续建立了10多个政权,其中主要是胡人政权,你方唱罢我登场,致使战乱频仍,人民流离失所,苦不堪言。

那么,五胡都是哪些族群?“五胡乱华”又是如何发生的呢?

所谓五胡,主要是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部落。同时也是对西晋末年至南北朝时活跃于中原大地的少数民族的泛称。

“五胡乱华”的发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可以说有其必然性,分析如下:

(1)边疆部族的内迁及其影响

东汉末年一直到魏晋时期,中国西部和北部边疆的各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

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之一是,由于气候变冷,各少数民族在原来居住的地区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不得不向条件较为优越的内地迁徙。

原因之二是,周边各少数民族势力的消长变化迫使一部分少数民族部落不得不迁徙。

但是,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中原王朝的军事征服和招诱:中原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军事征服迫使他们内附,中原王朝为弥补中原兵力和劳力不足而对各少数民族进行招诱。

魏晋之际,由于北方地区汉族人口锐减,边疆少数民族内迁形成高潮。这一历史时期,内迁的主要有匈奴、羯、鲜卑、氐、羌等部族,历史上泛称为“五胡”。

西晋统治时期,中国西北部、北部、和东北部,居住着许多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少数民族,尤其是并州和关中最多。关中地区百余万人口中,少数民族占到一半左右。内迁的少数民族在汉族的影响下,逐渐由游牧转向农业定居,文化也极大发展,为他们后来分别建立政权奠定了人口和经济文化基础。

(2)西晋统治的崩坏为“五胡乱华”创造了条件

在西晋末年,出现了“八王之乱”,即由晋惠帝皇后贾南风专权引发的,以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等8位皇族成员为核心的一场动乱。

这场共历时16年(291年—306年)的动乱,特别是始于299年的动乱第二阶段,除了诸王互相攻伐的战事外,还有胡人叛乱割据及对西晋朝廷的进逼,以及南方的变民起事。

这些战乱对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破坏,饥荒频发、瘟疫流行,大量百姓流离失所,彻底动摇了西晋王朝的统治根基,为“五胡乱华”创造了条件。

(3)从胡人政权建立到西晋灭亡

“八王之乱”的直接后果就是内迁的胡族开始建立政权。

公元304年农历10月,氐族人李雄占据成都,建立成汉政权。

同年农历11月,匈奴贵族刘渊以恢复汉室为名,在左国城(今山西离石县东北)建立政权,国号“汉”,史称汉赵或前赵。

成汉和前赵政权的建立,拉开了少数民族在中原地区建立政权的序幕。

308年10月,刘渊正式称帝,309年迁都平阳(今河南阳县南四十里)。313年前赵夺取洛阳,俘杀晋怀帝。

公元316年,前赵军队攻陷长安,西晋末代皇帝晋愍帝司马邺投降,西晋灭亡。司马邺于次年(317年)被前赵皇帝刘聪所毒杀。

西晋灭亡后,中原陷入长期战乱,进入了“五胡乱华”时期。与此同时,大量汉族迁徙到长江以南。西晋皇族司马睿在西晋灭亡后,于317年在建康(今南京)称帝,重建晋王朝,史称东晋。

(4)“五胡乱华”时期在北中国先后建立有哪些政权?

一般认为西晋灭亡的316年是五胡乱华时期的开端,但是严格意义上说,随着公元304年胡人开始在中原地区建立政权,五胡乱华时期已经开始了。

到北魏统一北方的公元439年,五胡乱华这个大战乱时代才结束。如果以316年作为五胡乱华的起始,则这段动乱时期为123年,如果将304年作为五胡乱华的起点,则长达135年。

中原地区的这段历史时期,又被称作五胡十六国,十六国包括胡人和汉人在中原建立共计19个国家,只是其中的冉魏、西蜀、西凉等3个国家存在时间很短,未被历代史家列入十六国之内。

十六国主要政权介绍如下:

前赵(304年~329年),即汉赵,系匈奴贵族刘渊建立的政权。其主要“成就”为灭亡西晋,开启了中原地区大混乱时代。前赵于329年被后赵石虎所灭。

成汉(304年~347年),为氐族所建,都城成都,割据蜀地的地方政权。公元347年,东晋将领桓温率兵攻打成汉,成汉皇帝李势投降,成汉灭亡,但其残余势力在349年才被东晋消灭。

前凉(318年~376年),都城姑臧(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割据西北的地方政权,为汉人所建,于376年被前秦名将苟苌攻灭。

后赵(319年~351年),系羯族首领石勒所建立。后赵前期虽然采取胡汉分治政策,但很快改变了对汉人的屠杀政策,也很注意笼络汉族士人,减轻租赋,发展农业生产,推行儒家教育。统治地区包括大部分北方地区,与东晋形成了事实上的南北朝局面。

但在349年后赵皇帝石虎病逝后,他的儿子们为争帝位互相残杀,石虎的养孙冉闵坐大揽权,由于胡人不愿意为他效力,于是下令屠杀羯胡和不支持自己的人。

冉闵于350年称帝,改国号为魏,同时,石虎之子石祗也在襄国称帝。原后赵境内内战全面爆发。公元351年,石祗被其大将刘显所杀,后赵灭亡。刘显又被冉闵攻杀,前燕乘这场内乱兴兵南下,杀冉闵,冉魏灭亡。

前燕(337年~370年),为鲜卑族贵族慕容皝所建立,公元370年农历十一月,被前秦所灭。

前秦(351年~394年),为氐族苻健建立,是十六国中最强大的国家 。苻坚当皇帝后,奖励文教,涌现出众多各界大家,知人善任,任用汉人王猛为相,并进行汉化改革,缓解民族隔阂,从而使前秦国力空前强盛,百姓安居乐业。

国力强盛后,苻坚有意一统天下,结束乱世,并很快统一北方。

但在攻打东晋时,苻坚栽了大跟头。公元383年前秦发动百万大军全面进攻东晋,淝水一战,东晋军队大败秦军,苻坚本人也中箭受伤。逃回洛阳时其百万大军只剩下了10余万人。

淝水之战后,前秦元气大伤,其在北方的统治土崩瓦解,中原地区又陷入分裂战乱中。淝水之战为后世留下了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有名的成语。

394年农历十月,前秦末代皇帝苻崇被西秦的凉州刺史乞伏轲弹斩杀,前秦正式灭亡。

后燕(384年~407年),系鲜卑族的慕容垂所建。慕容垂系前燕皇室成员、吴王,后遭朝廷小人迫害,投奔前秦苻坚。在前秦于淝水战败后,乘机独立,恢复燕国,史称后燕。后燕初期实力强劲,一度成为东亚最强大国家,但在395年被北魏大败,396年六月,北魏攻下后燕都城中山。后燕被分为南北两部分,一蹶不振。逃回龙城(今辽宁省朝阳市)的后燕政权在407年被北燕高云所取代,后燕灭亡。

南燕(398年-410年),慕容氏诸燕之一,是北燕朝廷北逃后,留在中原的北燕宗室慕容德所建,都城滑台。公元410年农历二月被东晋所灭。

北燕(407年~436年),建立者为高云(高句丽人)、冯跋。407年,冯跋发动政变灭后燕,拥立后燕惠愍帝慕容宝的养子高云(慕容云)为帝,仍以龙城为都城,沿用燕国号,史称“北燕”。409年高云被部下发动政变所杀,冯跋平定政变后自立,继续沿用燕国号。后燕于436年被北魏所灭。

后秦(384年~417年),由羌族姚苌所建立。姚苌原为羌族军阀,后归降前秦。在前秦淝水战败后,在渭北叛秦,于384年自称万年秦王,史称后秦,次年擒杀苻坚。417年,后秦被东晋灭亡。

西秦(385年~400年、409~431年),系陇西鲜卑族首领乞伏国仁所建。统治范围为陇西及青海部分地区。公元400年灭于后秦,公元409年复国,公元431年被夏国所灭。

后凉(386年~403年),都城姑臧,建立者为吕光。吕光系氐族人,初为前秦大将,于苻坚死后不久建立政权,因地处凉州,因此以凉为国号。史称后凉,一度雄霸西北。公元403年,最后一任国主投降后秦,后凉灭亡。

南凉(397年~414年),系河西鲜卑首领拓跋乌孤所建,鼎盛时期控制有今甘肃西部和宁夏一部分。这个国家存在感较低。公元414年,在国主拓跋傉檀率军西掠时,被西秦偷袭都城乐都而灭亡。

西凉(400年~421年),系李广后人李暠所建,因统治区域为凉州,因此国号为“凉”,又因位于后凉西部,史称“西凉”。公元421年,西凉被北凉所灭。李唐皇室自称西凉太祖李暠为其先祖,唐玄宗天宝二年(753年)追尊李暠为兴圣皇帝。

大夏(407年~ 431年),系匈奴族人赫连勃勃所建立,史称“胡夏”,初定都于统万城(位于今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后迁都于长安,是十六国时期最后出现的一个政权。公元431年亡于北魏属国吐谷浑。

北凉(397年~439年),建立者为汉人段业。段业初为后凉建康太守,公元397年,被沮渠男成(匈奴族)等人推举为国主,建立北凉。公元399年,段业自称凉王,改元天玺。公元401年,沮渠蒙逊(匈奴族)发动兵变攻杀段业,改称凉州牧,改元永安,继承凉州王霸之地,公元412年,沮渠蒙逊412年定都姑臧,称河西王,凉州牧。公元439年北凉被北魏攻灭。北凉是十六国中最后一个亡国的。

随着北凉的灭亡,中国北方的五胡乱华也即十六国时期正式结束。华夏大地进入了南北朝对峙的历史时期。

五胡乱华造成了中原地区人口大量损失,各个民族的人口都损失惨重,有些民族因为国家的灭亡,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五胡乱华时期,也是各个民族大融合的时期,到北魏统一北方时,中原地区汉人与其他民族之间的民族差异已在逐步缩小。

五胡乱华时期五个主要胡人部族匈奴、鲜卑、羯、羌、氐的结局是怎样的呢?(1)匈奴的去向

匈奴是很早就活跃在中国北部的一个游牧民族,被汉朝击败后分裂成了南北两部分。北匈奴西迁后不再见于中国史书。有人认为后来一度称雄欧洲的匈人就是西迁的北匈奴后裔,但还没有定论。

由于北匈奴与建立十六国的五胡没有关系,在此不深入讨论。

十六国中,前赵、大夏的建立者都属于南匈奴。

南匈奴在北魏及以后,不再被史书所记载,那么他们去了哪里呢?由于南匈奴内迁较早,汉化也较早,其民族特征已不太明显,随着其所建政权的覆灭,以及此后长时期的民族融合,作为独立民族,他们已不存在,基本已融合于其他民族,当然,融合于汉族的最多。

(2)鲜卑族到哪儿去了?

鲜卑族是一个十分古老的民族,五胡乱华及南北朝时期一直是活跃在中国大地上的一个重要民族,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留下了很深的烙印。到南北朝末期,鲜卑人与汉人的区别已不明显。

隋唐以降,鲜卑族的主体基本与汉人融合了。汉族中的宇文、慕容、尉迟等姓氏,其先祖极有可能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宇文鲜卑、慕容鲜卑和鲜卑尉迟部。

但是据考证,现在的锡伯族极有可能也是鲜卑人的后裔,不过,他们应该是未曾南迁汉地的鲜卑人的后裔,而不是曾经在中原大地叱咤风云数百年的那些鲜卑部族的后裔,因为没有任何记载表明内迁汉地的鲜卑人的某一部分又退回到草原了。

(3)羯族是否彻底消失了?

羯族并非中国土生民族,起初也根本不是一个独立的族群。由于一直以来没有什么存在感,所以晋代以前的史书对他们几乎没有记载。只是五胡乱华时期突然出现在历史舞台上。

那么,羯族的祖先究竟来自何方呢?因其高鼻深目多须明显有别于东亚人种的特征,近代以来的研究人员一致认为他们属于高加索人种,来源于中亚地区。大约是西汉初期匈奴攻灭大月氏,统治西域时,羯族归附匈奴,成为其别部。

东汉时,随着南匈奴内附,羯族也随之进入山西地区,是其十九部之一的“羌渠”部。西晋八王之乱后,随着羯人石勒起兵,羯族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由于羯人建立的后赵政权实行胡汉分治政策,优待羯人,将其称为国人,纵容羯人欺压异族,并在黄河流域任意杀戮,导致生灵涂炭,特别是石虎当政时,杀戮百姓更是成了家常便饭。因此引起了各民族的大反抗。

后来冉闵又大杀羯胡,导致羯族人口锐减,从此一蹶不振。

中国历史上对羯族事迹的最后记载就是“侯景之乱”了,此后中国历史上再也没有对羯族的任何记载。其实侯景已经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羯族,只是具有羯族血统而已,他已经深度鲜卑化了,算是鲜卑人。

侯景之乱后的一千多年,史书上再无羯族事迹的记载,足以证明,作为民族的羯族已经消亡了。但是他们的后裔肯定还有,只是融合进其他民族了。比如现在山西、陕西的部分地区就有一些高鼻深目的人群,尚保留着羯族的一些习惯,只是已经不再是独立的民族了。

(4)羌族的去向

羌族在中国古代西北地区广泛分布,与汉族渊源很深,是汉族前身华夏族的三大来源之一。十六国中后秦的建立者姚苌就是一个羌族军阀。那时候羌族人口众多,几乎达到关中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并且在甘肃、青海等地也有大量分布。

后秦灭亡后,羌族继续活跃在中华大地上,其中居住在汉地的,逐渐融合于汉族、鲜卑族等其他民族。

居住西北的羌族,继续保持原有的游牧生活习俗。其中的党项羌后来发展成党项族,在辽宋之际建立了著名的西夏王朝。后来随着成吉思汗灭亡西夏,党项民族也消失了。不过,党项族不可能在灭国之时全部灭亡,很可能有少量党项人逃离故土,在他乡过着隐姓埋名的生活,从而逐渐融合于其他民族。

羌族现在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不过在古代作为大民族的羌族,现在人口却很少,只有30多万人,原因无外乎是在历次民族融合中,大量人口融入了其他民族,只有辗转到达四川的羌族保留了本民族的风俗传统和羌族族名。

(5)氐族的前世今生

氐族很早就活跃于中国西北部,因为与羌族杂处,且与羌族有相似之处,因此又被与羌族并称为氐羌

氐族的起源尚无定论,一种说法是,他们是汉化了的羌人;第二种说法是出自翟獂,翟獂的主体则在战国时期已被秦孝公所灭;第三种说法是出自三苗,因为氐族和苗族有着相同的“创世”传说,且与苗族一样,氐族也以服装颜色作为区分部落的标志,并且氐族与苗族的耕作方式也相同。

五胡十六国时期,氐族走上了历史前台,先后建立了成汉、前秦、后凉等政权,对中国历史进程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特别是苻坚建立的前秦,一度十分强大,差一点就统一了中国。

但是随着前秦、后凉等政权的灭亡,关于氐族的踪迹,就鲜有记载。

可以肯定的是,在国内,氐族基本融合于其他民族了,没有直系后裔族群。尽管藏族中的白马藏人疑似氐族后裔,但没有定论。

不过,在缅甸有一个民族克伦族,有研究认为他们就是氐族的后裔。那么他们的祖先是否就是氐族呢?如果是,他们又是如何迁徙到缅甸的呢?这些都还是未知数。

上一篇:美国总统特朗普女儿的名字叫什么 世界模特伊贝卡照片
下一篇:鹿晗有女友是真的吗 鹿晗的女友叫什么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