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是什么意思 天人合一是谁提出的观点

天人合一是什么意思,天人合一是谁提出的观点:一、主要内容“天人合一”,为哲学思想,“天”代表“道”、“真理&rdqu...

天人合一是什么意思,天人合一是谁提出的观点:

一、主要内容

“天人合一”,为哲学思想,“天”代表“道”、“真理”、“法则”,“天人合一”就是与先天本性相合,回归大道,归根复命。天人合一不仅仅是一种思想,而且是一种状态。“天人合一”哲学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文名 天人合一 提出者庄子 发展者董仲舒 意 义中华传统文化 一种意识 一种状态 源出学派道家

二、历史发展

天人合一,或称“天人合德”、“天人相应”,天人合一并非中国文化所独有的观念,在世界很多高级宗教中都有这类观念,并且有详细系统的修行方法。儒、道、释三家均有阐述。其基本思想是人类的生理、伦理、政治等社会现象是自然的直接反映。

据说最早在春秋战国的孔子已有提出,汉朝董仲舒引申为天人感应之说,程朱理学引申为天理之说。也有认为最早是道家思想家庄子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当代的解释是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能够领会所有生命的语言,时时处处感受到生命的存在,与大自然的旋律交融相和,能够取得对方生命的任并和谐共存,与大自然和谐共存,人与物质、物质与物质极度巧妙完美的结合。

三、学派解释

1、道家

在道家来看,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庄子说:“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天人本是合一的。但由于人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道德规范,使人丧失了原来的自然本性,变得与自然不协调。人类修行的目的,便是“绝圣弃智”,打碎这些加于人身的藩篱,将人性解放出来,重新复归于自然,达到一种“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

2、儒家

在儒家来看,天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原,人心中天赋地具有道德原则,这种天人合一乃是一种自然的,但不自觉的合一。但由于人类后天受到各种名利、欲望的蒙蔽,不能发现自己心中的道德原则。人类修行的目的,便是去除外界欲望的蒙蔽,“求其放心”,达到一种自觉地履行道德原则的境界,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四、科学阐述

中国古代天文学是指以地球为参照物的天体运动学,即天体是地球的扩大,或地球是天体的缩小。古代天文学认为天球的南北极所形成的天轴与地球南北极所形成的地轴处在同一条直线上,其轴与公转轨道所形成的夹角均成66.5度,即无论地球运行到公转轨道上的那一个点,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倾斜方向始终保持不变,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而且,此理论也得到现代天文学和磁力学理论的支持,现代天文学和磁力学理论认为:天体是一个巨大的磁体,天轴南北两极是南北磁极;地球居天体之间,是一小磁体。地球南北两极也是南北磁极,分别与天体两大磁极发生磁感应,所以天地的轴心倾向相同,在一条直线上,这便是天地感应最根本的内涵之一。《黄帝内经》所述五运六气的种种感应之道,统统建立在这个感应性上。这种感应性或磁力,都属于无形的能,在中医名之曰"气"。

五、天地气交

气交的实质是天地人本源于一气,天人合一最重要的体现也是合于"气"。《素问·六微旨大论》提出"气交"的概念:"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言人者求之气交。曰:何谓气交?曰: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求之本,求之位,求之气交皆指求气之本。天地人三者是一气分布到不同领域的结果,因而是可以认知和掌握的。"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同上)即,人与万物,生于天地气交之中,人气从之则生长壮老已,万物从之则生长化收藏。人虽有自身特殊的运动方式,但其基本形式--升降出入、阖辟往来,是与天地万物相同、相通的。

气交的产生是因为地之寒热与天之阴阳之节气相差三节。按理说,一年中冬至日为阴之极,应该气候最冷,夏至日为阳之极,应该气候最热,故天之太阳为夏至,天之太阴为冬至。但事实上大地有一个白天吸热,夜间散热的过程,所以冬至之后经小寒、大寒、立春三节气达到积寒的高峰,即地之最寒冷在冬至后三节气,立春一到,气候便开始温暖,此三节之差,张介宾十分重视,其《类经图翼》云:"然一岁之气始于子,四季之春始于寅者,何也?盖以建子之日,阳气虽始于黄钟,然犹潜伏地下,未见生化之功及其自丑转寅,三阳始备,于是和风至而万物生,……故阳虽始于子而春必起于寅。"即天之温起于子,而地之温却始于寅,天地之气相差三节。由于气交相差三节,便产生了天地之气的"升降沉浮"、"气交易位"等变化。所谓"气交易位"是指气候的太过和不及而导致气交的位置发生移动,由于阴阳之气与寒热之气相差三节,"时有定位,气无必至",即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有一定的次序和时位,温热寒凉的秩序是不会错的,但,气有未至而至,至而不至的现象却是经常发生的。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重要命题,解释纷纭,莫衷一是。季老说:“我曾说天人合一论,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我的补充明确地说,“天人合一”就是人与大自然要合一,要和平共处,不要讲征服与被征服。对天人合一观念需要小心翼翼地分析。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应的。《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

《易经》中强调三才之道,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将人放在中心地位,这就说明人的地位之重要。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不仅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作用就在于“成万物”。再具体地说:天道曰阴阳,地道曰柔刚,人道曰仁义。天地人三者虽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这不仅是一种“同与应”的关系,而且是一种内在的生成关系和实现原则。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则,人之道是实现原则,二者缺一不可。

但《开启中医之门》的作者李阳波则很不满意董仲舒所提出来的天人合一观,他解释说:董提出这个观念主要是讲天的情况与人的情况的统一,实际上,作为天的宇宙自然,人类社会是很难模拟的,可是构成人类社会的植物、动物及人的本身,他们的生长衰老、他们的变化却无法逃脱天的支配。所以,天人合一,主要是讲天与万物、与人的这种生理状态的合一,而不是天与人的社会结构的合一。为了作出这样一个划分,李阳波就把董仲舒的天人合一中有关社会观的这一部分划出去,而保留其谈生物的部分,并且径直把它称为“宇宙生物观”。 因为中医是研究天、地、人之间的术数转换变化关系的一门学问。在他看来,天人合一就已把中医小了一截。李阳波同时认为钱学森也看到了中医、气功、人体特异功能的一些情况,从一些人身上所存在的不可思议的潜力,看到了人天之间所存在的必然联系,所以也摒弃了董仲舒的天人合一,而改作了“人天观

标志着中国医学由经验医学上升为理论医学的新阶段的医学典籍——《内经》主张“天人合一”,其具体表现为“天人相应”学说。《内经》反复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灵枢·刺节真邪》),“人与天地相参也”(《灵枢·岁露》、《灵枢·经水》),“与天地如一”(《素问·脉要精微论》)。认为作为独立于人的精神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的“天”与作为具有精神意识主体的“人”有着统一的本原、属性、结构和规律。因此,《内经》的天人合一观是《黄帝内经》天道观的目的所在。《内经》“天人相应”学说,可以从两方面来探讨:一是从大的生态环境,即天地(大宇宙)的本质与现象来看"天人合一"的内涵;一是从生命(小宇宙)的本质与现象来看"天人合一"的内涵。


天人合一是什么意思 天人合一是谁提出的观点
天人合一是什么意思 天人合一是谁提出的观点
天人合一是什么意思 天人合一是谁提出的观点

“天人合一”,为哲学思想,“天”代表“道”、“真理”、“法则”,“天人合一”就是与先天本性相合,回归大道,归根复命。天人合一不仅仅是一种思想,而且是一种状态。“天人合一”哲学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人合一是什么意思 天人合一是谁提出的观点

天人合一

首先:看字面上来说,是人与天的连接,通俗点来说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第一从瑜伽所述:

瑜伽里有八分支,从体式,到持戒,专注,精进,冥想,最终走向三摩地,三摩地是身,心,灵的合一!是通向天地真理的连接,连接天地之灵,导向人门走向三摩地的境界。

第二有佛所述

佛向曲中求,道从心中来。

这个道就是佛所修正道,佛的最高境界就是悟得正等正觉,与心连接,此心处即是“天”,天并不是头顶之天,而是道。也是佛中的涅槃解脱法门。

第三道之理解。

古有一物,先天地生,此物非人,非三界六道,此物乃是道。

有一修行人,修至最高境界,即到天人合一,可得开悟,其神恍恍惚惚,似睡非睡,似坐非坐,其呼吸不可见,跟万物所通,与周围天地同呼吸,即可为天人之境。

天人合一,是连接,是相融。

他是一种形态,一种感觉,非言语可说。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天是大自然的规律,生生不息,不增不减,不变不动,天道无形,确处处事事物物皆存在。

人乃大自然的造化,人有人心亦有道心,为善去恶,格物致知,逐渐进道。

合即是知行合一的过程,逐渐达到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过程。

一是一体,人和道相融相通。


天人合一是什么意思 天人合一是谁提出的观点

天人合一,源于道家,董仲舒进行了发展。儒、道、释三家均有阐述。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学说。指天与人的关系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强调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的相通和统一。认为,天有意志,人事是天意的体现。天意能支配人事,人事能感动天意,由此,两者合为一体。

天人合一,不仅是一种哲学思想,而且是一种实践状态。天人合一哲学思想 ,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即,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呼其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个人认为,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过多过大的夸大了自然的作用,忽略和轻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一般情况下,人要适应自然,依附自然,达到天人合一。但在自然界面前,人类不应完全俯首帖耳 ,把自己的命运完全由大自然支配。在科技水平和条件许可的前提下,人的主观能动性有着巨大的创造力,是可以改造自然的。通过改造自然,达到新的天人合一。如世人瞩目的三峡工程等。眼下的抗击新冠肺炎的人民战争,更有力的说明,在自然界面前,不能无所作为,要敢于和危害人类的自然现象作坚决的斗争,直至取得完全胜利。

愚以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束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夸大了天的作用。我们就是要在不断地改造自然中,达到天人合一,让自然更好的服务人类,让我们的生活更佳美好。

天人合一的提出者为庄子,而相反者为董仲舒,其出自于道家,意义在于:中华传统文化 一种意识 一种状态。

"天人合一",为哲学思想,"天"代表"道"、"真理"、"法则","天人合一"就是与先天本性相合,回归大道,归根复命。天人合一不仅仅是一种思想,而且是一种状态。"天人合一"哲学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人合一是什么意思 天人合一是谁提出的观点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道家思想家庄子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代表“道”、“真理”、“法则”,“天人合一”就是与先天本性相合,回归大道,归根复命。 天人合一不仅仅是一种思想,而且是一种状态。

上一篇:熊黛林前男友是谁为何分手 熊黛林和现任郭可颂有孩子了吗
下一篇:活人陪葬什么时候开始和取消 那么多活人陪葬归纳有三点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